典型的骨巨细胞瘤位于长骨骨端的关节下,通常呈偏心位。半数以上的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膝关节周围。偶尔发生于骨突部位,如大小粗隆。骨盆和肩脚骨等扁平骨很少见。也有报道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手足部位。脊柱部位(除骼骨外)也很罕见。
骨巨细胞瘤均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并有很宽的移行带。病变区的骨皮质常膨胀变薄。病变内残留的骨峙在 X线上表现为分隔现象。肿瘤也可以侵入周围的软组织。一些侵袭性的溶骨性病变的X线表现类似于骨巨细胞瘤,如动脉瘤样骨囊肿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中的棕色瘤。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能够提供肿瘤的形态、部位以及骨质破坏的情况。 其表现为:骨骺处有局限的囊性改变 一般呈溶骨性破坏 也可有“肥皂泡”样改变 其扩展一般为软骨所限 不破入关节 少有骨膜反应 肿瘤范围清楚 初发时病变在骨骺内旁侧 发展后可占骨端的全部 骨皮质膨胀变薄 有的可以穿破 进入软组织 X线片可显示其一般特点 但仍不足以确诊。
2. CT检查:
对确定肿瘤边界方面较好,对于明确肿瘤与关节软骨及关节腔的关系和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的程度也有帮助。
3.MRI(磁共振)检查:
是骨巨细胞瘤最好的成像方法,具有高质量的对比度和分辩力。MRI和CT对早期发现肿瘤非常有用。
4.超声检查:
超声影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以及骨扫描对于诊断骨巨细胞瘤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手段之一。
病理检查
病理学表现前后位X线片可见胫骨近端偏心位的溶骨性病变.边界清晰
1.肉眼所见
术中可见病变掩盖于外观正常的皮质骨或反应骨之下,软组织很容易被剥离。开窗之后可见病变组织血供丰富、易碎、几乎呈海绵样。
用手术刀或刮匙很容易将病变组织去除。刮除物为柔软的红褐色组织,其间散布有金黄色组织。
对整个病变标本进行观察,其外观是非常多样化的。有的病变完全由柔软、血供丰富且呈红褐色的易碎组织构成。由于这种病变含水量高,因此在MRI上表现为质地均匀的高信号。另有一些病变主要由较硬的黄色干酪样组织或海绵样坏死组织构成,几乎不含血管组织。这些区域由坏死的肿瘤组织和大而充满脂肪的组织细胞构成。MRI信号强度稍低但均匀。
骨巨细胞瘤。标本图片显示一例22岁男性右侧肱骨近端的纵切面。注意骨外肿瘤的血管丰富的小囊肿的范围。
绝大多数病变由数量不等的存活组织和坏死组织混和构成。这样的病变其MRI信号不均匀,高信号和低信号区相间存在。
软骨下病变向邻近关节的蔓延通常发生于关节内韧带的起止点处,比较常见的是膝关节的交叉韧带。直接通过关节软骨向关节内蔓延比较少见,但确实可以发生。巨细胞瘤这种直接侵犯和破坏关节软骨的倾向,虽不为其所独有,但比其他任何肿瘤(包括恶性肿瘤)都常见。
通过病理骨折向关节内蔓延不常见,但确可发生。因此当有病理骨折发生时,必须检查有无关节内蔓延。
2.显微镜下所见
巨细胞瘤的主要镜下特征是:形态单调的基质细胞、小而形态均一的多核巨细胞、丰富的血管以及明显的坏死。
基质细胞含有大的空泡样细胞核,核膜明显,其内含有一个或两个核仁。巨细胞由基质细胞融合而成,体积小而均一,细胞核的特征同基质细胞。病变组织经常由合胞体或巨细胞网络构成,很难辨别出基质细胞和巨细胞。这些细胞和血管一起即构成了有活力的肿瘤组织,其质地柔软易碎且呈红褐色。
在病变的其他部位可以见到完全不同的图像。这些区域由较硬的黄色组织构成。其显著特征是大片的坏死区,坏死区内有多核巨细胞的残影、成熟的纤维组织、含铁血黄素颗粒并且偶而可见小团的体积较大且充满脂肪的组织细胞。
在病变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也可见到肿瘤细胞栓。在肿瘤侵犯关节软骨的部位,肿瘤细胞看上去直接破坏关节软骨。
骨巨细胞瘤。经典的骨巨细胞瘤显微照片显示均匀分布的和拥挤的巨细胞及其间穿插的多角形的间质细胞。
爱心提示:以上仅供您对您感兴趣的肿瘤细胞类型有个印象,认清并真正读懂并没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