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 在肾窦内有肾小盏,为漏斗形的膜状小管,围绕肾乳头。肾椎体与肾小盏相连接。每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每肾有2~3个肾大盏,肾大盏汇合成扁漏斗状的肾盂。肾盂出肾门后逐渐缩窄变细,移行为输尿管。
肾外缘为凸面,内缘为凹面,凹面中部为肾门,所有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均由此进入肾脏,肾盂则由此走出肾外。肾静脉在前,动脉居中,肾盂在后;若以上下论则肾动脉在上,静脉在下。
输尿管解剖
1.输尿管解剖结构
输尿管是一对细长的肌性管道,起自肾盂,终于膀胱,成人输尿管长约25~30cm。
(1)输尿管的位置 输尿管位于腹膜的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行,越过小骨盆上缘,在此处,右侧输尿管跨越右髂外动脉的前方;左侧输尿管跨越左髂总动脉的前方。它们进入小骨盆后,行向前内方,斜穿膀胱壁,开口于膀胱。
(2)输尿管的生理性狭窄 输尿管有3个生理性狭窄:第1个狭窄在输尿管起始处,即肾盂与输尿管的移行部位;第2个狭窄在越过髂血管处(相当于骨盆上口水平);第3个狭窄在穿过膀胱壁处。 尿路结石常被嵌顿于这些狭窄部位,引起管壁平滑肌痉挛,发生剧烈的绞痛或出现尿路阻塞等症状。
2.血液供应
上1/3输尿管由肾动脉分支供应,中1/3由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精索内动脉或子宫动脉供应,下1/3由膀胱下动脉供应。这些分支到达输尿管后,分布在筋膜层并上下沟通,形成动脉网,然后再散布到其他各层。因此做输尿管移植时,切断下1/3血流,对移植部分的血液供应,影响并不很大。
输尿管静脉是随着动脉回流的。静脉通过粘膜下层回到筋膜层后由肾、髂、精索、子宫、膀胱静脉等回流。
3.神经支配
输尿管神经为自主神经,来自肾及腹下神经丛,网状分布于输尿管结缔组织中,然后再进入肌肉层。神经节细胞大多数在输尿管下端见到,少数在上端,中段则极少。由于输尿管的蠕动,可由类似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药物来改变,这些神经即使受伤,输尿管的蠕动也不受影响。
4.肾盂输尿管生理
肾盂输尿管主要作用,是将肾脏所排泄的尿液引入膀胱。输送尿液的力量是滤过压及肾盂、输尿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